国外交通安全专家在对交通事故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大型载货汽车与其他车辆的碰撞往往造成车辆的严重损坏和驾驶人员伤亡,超过20%的交通死亡事故是由于小汽车和大型载货汽车相撞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交通事故在夜间发生的频率尤其高。据统计,小汽车在没有采取制动措施的情况下直接撞向大型货车的事故率夜间是白天的2.5倍。如果前方行驶货车的速度大于60km∕h,则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更大了。通过事后对事故司机的询问得知,发生事故的部分原因是他们太晚看到或者根本没有看到前方的货车,以至于根本没有时间作出反应。
为此,国外交通安全专家认为,能见度是夜间(或其他能见度低的情形时)安全行驶的关键,尤其是在货物运输趋向集团化、专业化的今天。提高车辆在夜间的能见度对保障车辆在夜间的安全行驶意义重大。
研究发现,人眼的敏感度与外界环境的亮度或其本身对光线的适应水平有关。在黑暗的环境里,人眼的敏感度降低(通常只有白天的1/4左右)—不易发现物体,就如同我们在黑暗的环境里不能读书、看报一样。因此,在黑暗的环境中,机动车驾驶人很难发现前方的非发光或发光不强的物体。
夜间,当机动车驾驶人开车行驶在路上,前方突然发生紧急情况时,机动车驾驶人通常会经过预见路况、察觉、看清、决定应变行动、开始行动和完成应变行动这几个过程来完成对紧急情况的处理。整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因人而异,最快的需要10.5s,最忙的需要14.5s在时速50km∕h的情况下,整个应急距离为146m~201m;在时速90km∕h的情况下,整个应急距离为263m~363m。
研究人员同时发现,如果将道路上可能可能存在的未向醒目地标识出来,可以缩短驾驶人察觉和看清路况的时间,在时速50km∕h的情况下可以缩短反应距离20.8m,在时速90km∕h的情况下可以缩短反应距离37.5m。
由于车辆信号装置呈点状分布,所提供的信息不足以判断车辆的大小、形状、行驶方向等;同时还由于车辆保养和清洁不及时,车辆信号灯常会有损坏和被泥巴、油污等覆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后车驾驶人对前方车辆的辨认。另外,信号灯装置在使用时需要提供电源,当车辆停靠在路边处于熄火状态时,就无法保证后车驾驶人能及时发现前方的停驶车辆。由此可见,提高车辆夜间的被识别性是非常重要的。